责编:陈凯欣
2025-05-04
近日,第三届中国(安徽)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在合肥圆满落幕。本次交易会成功架起了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桥梁,创下超千亿元的对接金额新高,充分展现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巨大潜力。
本届科交会亮点纷呈:全国科技大市场联盟正式揭牌,“政产学研金服用”一站式服务平台惊艳亮相,并同步发布了安徽科技大市场城市合伙人招募计划以及“科技成果评价大模型”和“专利转化应用综合大模型”。这些创新举措精准聚焦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,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科研与产业结合的难点问题。
长期以来,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着供需错位的挑战。一方面,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往往停留在实验室阶段;另一方面,企业渴望获得适用性强的技术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匹配对象。这种“双盲困境”严重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。
要破解这一难题,就需要建立高效的供需对接机制:一方面搭建“双向翻译”平台,帮助科研机构理解市场需求、将技术转化为商业可行的方案;另一方面推行“企业出题、科研答题”的新型研发模式。同时,应通过设立悬赏制科研项目等方式,鼓励龙头企业提出技术需求,组织科研团队集中攻关。
中试环节被称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"死亡谷"。这一阶段既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,又面临较高的失败风险。为跨越这个关键门槛,需要政府、企业和社会资本共同努力:一方面要建设专业的中试平台;另一方面探索创新的风险分担机制,比如通过设立专项保险产品来降低技术验证期的投资风险。
科技成果转化对资金的需求贯穿全生命周期。种子期需要政府资助,成长期依赖风险投资,成熟期则转向银行信贷支持。然而现实中,早期项目常常面临融资困境。为解决这一问题,需要构建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:一方面推广投贷联动模式,鼓励商业银行创新服务;另一方面试点知识产权证券化等新型融资方式,拓宽融资渠道。
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面前,我们需要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。这不仅需要制度层面的突破,更需要构建起"政产学研金服用"协同创新的新生态。政府要当好服务者,企业要做创新主体,科研机构要主动对接市场需求,资本要提供长期支持。只有多方力量形成合力,才能培育出茂盛的高科技产业森林。